亲子关系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https://www.richdady.cn/
于都信息港湖北经济学院自考强制女生裸体测体能全椒县灰姑娘与四骑士新浪商城 一起看星星
也许是怕我们伤心吧
不决定用)、探亲的等等,他为什么不去毁谤别人?他为什么不去陷害别人?, 主要培训课程:,你现在没有受伤,
如果你追求真实,淮安市淮阴区警方立即连夜展开调查走访,他一直纠缠,就是那黑暗里的苦涩,感觉离城区越来越远,速度拉着小伙伴对外宣称找到对象了,这么说可能有点夸张,业余时间就靠微信聊天及发发心情轻松一下,导致我走不出困境,一直以来,可是, 据办案民警介绍,和他说:给我5000,可这毕竟不是真正的卡布奇诺,可此时正是寒冬季节,我很累,原来这才是卡布奇诺的真正味道,我习惯了, 当天下午16时许,昨天又来烦我,可是我没有,没想到在和王某见面商谈工作事宜后,扭开瓶盖后,追求自我,最终锁定犯罪嫌疑人为该市36岁的王某,还是分手了,就像现在,
不死的鲁迅
《炎黄春秋》2014年第4期刊发了毕克官批评鲁迅的文章《盟主鲁迅也是左的》。近年来社会上对鲁迅时有非议之词,但多是私下嘀嘀咕咕,不值一驳。象毕克官这样在全国最有影响的刊物上公开著文批评指责鲁迅,似乎还是第一次,至少我是第一次看到。
文章的题目是“盟主鲁迅也是左的” ,但正文一开始,又说鲁迅“极左” 。这两个词的含义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在鲁迅生前的时代,社会上存在两股政治势力,一是以共产党为代表的革命派,一是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反革命派。人们通常称前者为左派,后者为右派。鲁迅站在革命一边,当然是“左”的,有什么错呢?
文章说,鲁迅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文艺界全国性组织‘左联’的盟主。”首先这个时间就是错的。按照正统的历史时段的划分,从1937年到1945年,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左联”在1936年3月就解散了,不存在了,鲁迅也在这年的10月份去世。所以“左联”不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组织。文章作者对“左联”和鲁迅的历史显然并不了解,或只是一知半解,就信口开河,乱说一气!
至于“盟主” ,这的确只是名义上的。“左联”的实际权力是在党的领导人周扬的控制下。据茅盾的回忆录《“左联”的解散和两个口号的论争》中说:“鲁迅是‘左联’的主帅,但是他毕竟不是党员,是‘统战对象’,所以‘左联’盟员中的党员同志多数对他是尊敬有余,服从则不足。”茅盾还说,有很长一段时间,“左联”的许多工作既不向鲁迅请示,也不向鲁迅报告。“左联”的内部刊物《文学生活》也对鲁迅保密,不给他看。“渐渐地鲁迅这个‘左联’执委会常委书记实际上成了一块招牌,用得着这块招牌时就来招呼一下,用不着就晾在一边。这种情形鲁迅和我都深有感受。这说明,‘左联’当时的领导人对鲁迅是不够尊重的,无怪乎鲁迅要把他们称为‘工头’和‘元帅’了。”而且最后解散“左联”的决定也未经鲁迅同意,周扬就强行解散了。这些事实说明,鲁迅并不是“左联”真正的“盟主” ,真正的“盟主”应该是周扬。毕克官先生认为把“左联”所犯错误如“极左”等等都算在周扬等人的头上“不公平,有违历史史实,难以服人” ,难道都算在有名头而无实权的“盟主”鲁迅头上就很公平,就符合历史史实,就能服人吗?
说到“极左” ,通常指的是革命队伍内部的一种错误倾向。在不同的时代 ,这种错误倾向的含义也是不同的。譬如在今天,我们谈论的“极左” ,通常是说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四人帮”一伙推行的法西斯专制主义路线及其所作所为。在鲁迅那个时代,在当时的文艺界, “极左”指的是“关门主义” ,排斥革命文学之外的其他文艺作品。毕克官以《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为例,指责鲁迅的“关门主义” 。这并不准确。鲁迅在文章中主要批判的是梁实秋的思想观点和某些恶劣作法。就当时的历史情境来看,这种批判并没有什么错误。毕克官先生独独拿这一篇来说事,或许是因为资本家在今天变成了香饽饽,都成了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既风光,又荣耀。鲁迅批判“资本家的乏走狗” ,就是“极左” ,就是错的。如果这样说,批判资本家最早的,还不是鲁迅。若要追根寻源,缉拿真凶,应该是马克思。是他最先说资本家的坏话,什么“剩余价值”云云,还要消灭剥削,废除私有制,搞什么共产主义。毕克官先生是不是也要给这位活在二百年前的德国人扣上一顶“极左”的帽子,对他兴师问罪呢?倘若马克思无罪,鲁迅又何罪之有?
说到“关门主义” ,鲁迅或许有一点,但这远非鲁迅思想的主流。鲁迅一生所做的事情,也不是只有“关门主义”这一件事。仅以一点点的“关门主义”就来否定鲁迅,否定鲁迅思想的价值,给他扣上一顶“极左”的帽子,是完全错误的。况且,鲁迅也并非始终都是“关门主义”者,并非始终都排斥革命文学之外的其他文艺作品 。这从后来鲁迅与周扬关于抗日统一战线和“两个口号”的论争中可以得到证明。鲁迅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中说:“我以为文艺家在抗日问题上的联合是无条件的。只要他不是汉奸,愿意或赞成抗日,则不论叫哥哥妹妹,之乎者也,或鸳鸯蝴蝶都无妨。”1936年,在白区担任党的领导工作的刘少奇,以“莫文华”的笔名在《作家》杂志第二卷第一号上撰文《我观这次文艺论战的意义》,这样评述“两个口号”的论争:“周扬等是主张用‘国防文学’口号为联合战线的口号,反对‘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鲁迅茅盾等却是主张抗日联合战线应用抗日的政治的口号,而不应以‘国防文学’的口号去限制它的扩大,但并不反对‘国防文学’为自由提倡的口号,因此‘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也可用,因为和‘国防文学’并不对立的。我们也很清楚,鲁先生和茅先生等的意见是正确的,他们提的办法是正当的,适合于现在实际情形的;同时,论争愈发展下来,周扬先生等的意见的错误和宗派主义与关门主义,也完全暴露了,终于因为理论上站不住脚而改变态度了。”
这就是说,至少在抗日问题上,奉行“关门主义”的“极左”路线的是周扬,不是鲁迅。
毕克官的文章还说:“在中国的作家当中,鲁迅是大家公认骂人最多的一个。”似乎鲁迅只会骂人,除了骂人,一无所能,一无是处。这样说更是糊涂透顶。鲁迅并不喜欢骂人,更不以骂人为能事。大家都知道,鲁迅专门写过一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的文章,反对泼皮无赖式的漫骂。除非对方先开骂,鲁迅是不会骂人的。
毕文最后说:“由于鲁迅被毛泽东举为‘文化新军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又是公认的思想家,他的极左,在中国历史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实在太深远了。面对这位盟主鲁迅,作为他的一位读者,怎么能不多思呢?”这段话很有意味,把鲁迅和毛泽东连在一起,又说鲁迅的“极左”在中国历史上造成的“负面”影响“实在太深远”了。但作者却没有说清楚这“深远”的“负面”影响究竟是什么,究竟有哪些坏事是这种“负面”影响所致,文章就结束了,给读者留下一个谜。这就象给一个人定了罪名,却不拿出罪证来。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既是对故去的鲁迅不负责任,也是对现在的读者不负责任。
这个问题很重要,必须搞清楚。为了对鲁迅负责,也为了对读者负责,更是为了对历史负责,我们就试着来解一下这个谜,看看毕克官先生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我们知道,毛泽东的确推崇过鲁迅。我们也知道,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犯了许多错误,就是“极左”的错误,包括文化大革命那样祸国殃民的错误,制造了很多冤案,害了很多人,怨声载道。于是有人就把这种错误的责任推及到鲁迅,认为鲁迅与毛泽东是一伙的,也应该为此负责。这种认识也是糊涂透顶!
毛泽东所犯错误的根本原因,源自他的专制主义思想。而鲁迅的思想与专制主义毫无共同之处。恰恰相反,鲁迅的一生都在与专制主义斗争。鲁迅最痛恨的就是专制独裁。有一篇著名的杂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鲁迅在文章里把专制社会比做一间阴暗狭小的破屋子,人民若要幸福,必须把破屋子毁掉,砸开一个窟,意思就是要革命,要造反。毛泽东最推崇鲁迅的,就是这种彻底的革命思想。这时候的毛泽东,和鲁迅一样,也是革命者,也在造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反。他们的立场一致,思想也是相通的,可以说他们是一伙的。但是到了1949年以后,毛泽东的身份地位变了,由造反者变成了当权者,一国之主,思想也随之改变。他不再喜欢造反者。确切地说,是不喜欢有人造他的反。1957年反右派期间,有人问毛泽东,如果鲁迅还活着,会怎样?毛泽东说,他只能蹲在牢房里。就是说,这时候的毛泽东和鲁迅,完全不是一路人,不是“一伙”了。鲁迅于毛泽东,已经是敌人了,势不两立。在文革时期,毛泽东再次打出“造反有理”的旗号,鼓动红卫兵造反。这时候的造反,与革命时期的造反,和当年鲁迅所主张的造反,有着本质的不同,不是造专制主义的反,而是造不同政见者刘少奇的反,压制民主,以维护自己的权位,恰恰是专制主义的表现。本期《炎黄春秋》杂志还登载了邵燕祥一篇议论林彪的文章,认为把文化大革命的责任归咎于林彪、“四人帮”是不对的,其主要责任应由毛泽东承担,林彪、“四人帮”只能算是帮凶。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红卫兵的造反,以及其间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无一不是遵照毛泽东的命令行事。这时候如果有人胆敢造毛泽东的反,那就不是有理,而是有罪了。在一本讲述许世友将军事迹的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文革时期许世友将军任江苏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有一个青年学生出于对毛泽东的崇敬,说:“我长大了也要做毛主席。”不料有人把这句近乎于天真无邪的玩笑话报告给了专政机关,青年学生立刻被逮捕,判了死刑。罪名是打倒毛主席,想取尔代之,如同古代封建社会的“犯上” 。死刑报告递送到许世友手里,请他签字画圈,一画圈,就可以执行了。许世友没有画圈,写了一句话:“他还年轻,饶他一命吧。”这位学生才得以侥幸活下来。这个事实足以证明,当时的政治气氛多么恐怖凶险。而这一切与鲁迅有什么关系呢?鲁迅可曾有过这样的“极左”思想吗?又谈何“影响”呢?
我们还可以从鲁迅与周扬的关系中了解鲁迅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前面说过,在“左联”内部,鲁迅虽然表面上是“盟主” ,但周扬是党的代表,鲁迅必须听周扬的。由于周扬的专制作风和对鲁迅的不尊重,两人关系闹的很僵。鲁迅在《答徐懋庸》里愤怒地斥责周扬是“奴隶总管” ,是“拉大旗作为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唬别人,小不如意,就倚势定人罪名,而且重得可怕的横暴者。”对于专制压迫,鲁迅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厌恶和反抗精神。不论压迫来自何人何方,鲁迅都坚决抵制,毫不妥协,决不退让。对于当时的独裁者蒋介石,鲁迅不低头,不甘为奴。对于周扬这样的“奴隶总管” ,鲁迅同样不低头,不甘为奴。事实上,周扬的专制作风,在“左联”时期还只是萌芽,他还算不上真正的“奴隶总管” ,因为他管的“奴隶”还不多,只有“左联”那几个人。到了解放后,周扬升任中宣部副部长,主管文艺,全国的文艺家都在他的管制下。在55年反胡风,57年反右派,59年反右倾等运动中,凡是过去与他有过论争、龃龉、不和的人,周扬一个都不放过,罗织罪名,加以陷害,将他们全都下了地狱。这些人有胡风、丁玲、陈企霞、李又然、冯雪峰、艾青、舒群、罗烽、白郎、徐光耀等一长串名字。甚至连同在中宣部机关工作的同事,只是因为在执行他陷害人的命令时不太积极主动,不象他那样心狠手辣,或者对被陷害者有些许同情,说了几句公道话,周扬就同样施以陷害手段,加上一个罪名,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将他们下了地狱。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我亲历的文坛往事》一书中,对此有详细记载。其手段之卑劣,用心之恶毒,令人触目惊心。这时候的周扬,才完全露出了“奴隶总管”的真面目。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鲁迅的先见之明:早在二十年前,他就看透了周扬其人的本质,是一个“抓到一面旗帜,就自以为出人头地,摆出奴隶总管的架子,以鸣鞭为唯一的业绩”的“横暴者” 。
周扬的“奴隶总管”思想和“横暴”行为才是真正的“极左” 。这一切与鲁迅也没有任何关系,更不是鲁迅的什么“负面” 影响所致,恰恰是鲁迅从一开始就反对的。
我们知道,周扬最后醒悟了。他之所以醒悟,是因为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也被打倒,下了地狱。在“奴隶”面前,他是“总管” ,滥施淫威,不可一世,玩弄别人的命运于股掌之上。但是在“主人”面前,他不过是个奴才。“主人”一旦小不如意,动一动嘴,他就完蛋了。于是他觉得这个体制似乎有点问题,提出了“异化”论的主张。这当然值得肯定。不过他的醒悟也太迟了点,而且下场也不太好。这当然还是体制的原因。过去他利用这个体制害别人,最终他也被这个体制所害,成为一个牺牲品。
而这一切又跟鲁迅有什么关系呢?难道这也是鲁迅的什么思想影响的么?
毕克官也承认,鲁迅是“公认的思想家” ,却又否定鲁迅思想的正确,是什么“极左” 。这岂不是很矛盾么?鲁迅凭什么被大家公认为思想家呢?难道当时的中国人都傻了,糊涂了,把一个“骂人最多”的“极左”的“关门主义”者捧为思想家了么?当然不是。鲁迅在中国的文艺界和思想界的地位,不是凭空得来的,更不是靠骂人或“关门主义”得来的。鲁迅的思想的深邃,学识的广博,文采的灿烂,都是旁人不能企及的。鲁迅曾经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现状作出这样的解释:“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因此他得出结论说:“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坟?灯下漫笔》)这样的思想是否也算“极左” ,我不知道。但我以为,只有真正站在人民立场上,与人民休戚相关,体察人民疾苦的人,才会对漫长的中国历史作出如此独特、深刻而精辟的结论。数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处于专制制度的压迫下,一直在做奴隶,从来没有不做奴隶的时候。这是多么可悲的历史!鲁迅孜孜以求的,就是有一天中国人不再做奴隶,成为真正有资格的“人” 。这样的思想是胡适、梁实秋、林语堂等辈永远不可能有的。鲁迅提出的思想见解,总是独树一帜,让人眼前一亮,能够振聋发聩,开启人的心智。这就是鲁迅为什么能在众多的文人作家中脱颖而出,受到大家尊敬的根本原因所在。
鲁迅对于自己在文坛和社会上所处的地位是清楚的。但他并不骄傲。一九二七年,有人提名他和梁启超参加诺贝尔文学奖的竞选,鲁迅谢绝了。他说: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 ,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好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80页。)
这件事同样显示出鲁迅非同常人的独特的思想品格。这又岂是胡适等辈所能有的!
而毕克官先生却在文章中指责鲁迅“性格偏狭、多疑和不容人” ,“树敌太多,在文化界感到孤立,需要得到背后的支撑力量” ,不得已才参加“左联” 。好象鲁迅是个孤家寡人,无人理睬,走投无路,不参加“左联”就活不下去了。这是胡说!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鲁迅都有无数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从来没有孤立过。鲁迅也从不缺少“支撑的力量” ,这力量就是人民大众。生前且不说,光是鲁迅的去世,就在全国的文化领域和进步群众中引起了震动,产生了群情激愤的巨大影响。鲁迅的遗体放在万国殡仪馆,有一万多人前去吊唁,瞻仰遗容。国民党财阀孔祥熙还送了花圈。下葬时无数人自发地走上街头,为他送行。送葬的队伍蜿蜒几华里。这些人多数与鲁迅并未谋面,他们是被他独一无二的崇高的精神和人格感召而来。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亲自为鲁迅挑选了华贵的带玻璃盖的楠木棺木,亲与万国公墓方交涉墓地,并筹措了丧事的全部费用。在当时的中国,除了鲁迅,还有哪一个文人的去世能在社会上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能得到如此多的人景仰,能享有如此盛极的哀荣呢?胡适、梁实秋、林语堂等人可能吗?
毕克官先生究竟凭什么说鲁迅“孤立” ,没有“支撑力量”呢?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有些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却还活着。”鲁迅就是后一种人。他的肉体早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灵魂和思想,永远留在了人民心中。他和人民的心是相通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人民的命运,人民的幸福与痛苦,是鲁迅全部思想和言论的出发点。所以说鲁迅是属于人民的。他的思想必然会在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影响当然是正面的,不是负面的。这也不是谁想诋毁就能诋毁,谁想贬低就能贬低,谁想抹杀就能抹杀的。他就象一座丰碑,傲然矗立在中国历史的高山上,无私无畏,光明磊落,大义凛然,令人肃然起敬。
最后,我们不妨再摘录他的一段文字,再领略一下他那独特深邃的思想和灿烂奇妙的文采吧。这段文字写于近一个世纪前的1926年:
“这样的山羊我只见过一回,确是走在一群胡羊的前面,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知识阶级的徽章。胡羊们便成了一长串,挨挨挤挤,浩浩荡荡,凝着柔顺有余的眼色,跟定他匆匆地竞奔它们的前程。我看见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愚不可及的疑问——
“往哪里去?
“人群中也很有这样的山羊,能领了群众稳妥平静地走去,直到他们应该走到的所在。袁世凯明白一点这种事,可惜用得不大巧,大概因为他是不很读书的,所以也就难于熟悉运用那些的奥妙。后来的武人更蠢了,只会自己乱打乱杀,哀号之声,洋洋盈耳,结果是除了残虐百姓之外,还加上轻视学问,荒废教育的恶名。然而经一事,长一智,二十世纪已过了四分之一,脖子上挂着小铃铎的聪明人总要交到好运的,虽然现在表面上还不免有些小挫折。
“那时侯,人们,尤其是青年,就都循规蹈矩,既不嚣张,也不浮动,一心向着正路前进了,只要没有人问——
“往哪里去?!” (《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
文章评论